老法師:【心量小,學佛永遠在門外】


慈悲喜捨是自性的性德,一切眾生本來具足,它不是外面來的。可是迷失了自性之後,這四種心不見了,變質了,變成什麼?自私自利。自私自利,他不愛別人,他可以愛他的家族,愛他的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兒女。這個在佛法裡面講,也可以說慈悲,慈悲的範圍太小了,叫「愛緣慈悲」。這是他親愛的,他對他有慈悲,他不愛的沒有,表現就是自私自利,就是貪吝。讀聖賢書明白這個道理,要知道愛人,心量拓開了。對待一切眾生像《弟子規》上所說的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能夠愛社會大眾,愛國家,愛一切人,這叫「眾生緣慈悲」。凡夫沒有覺悟的境界,受過良好的教育可以達到這個境界。
大乘菩薩就不一樣,大乘菩薩有「法緣慈悲」。因為接受佛的教學,心量又拓開了,這個四無量心擴大了。到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無量就現前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明心見性的人有,這是佛果上的慈悲心,成佛了。成佛才真正知道,整個宇宙,在佛法裡講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。自性的慈悲喜捨才完全開放,四無量心的光芒遍照法界。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就有了,就做到了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我們稱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,法身菩薩。換句話說,心量愈大,在菩薩等級上愈高,心量愈小愈低。低到什麼?低到你入不了他的境界,學佛永遠在門外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我們現在全在門外,沒入門,為什麼?須陀洹才入門,大乘初信位菩薩入了門,入門就叫做聖人,就不是凡夫。為什麼?一入門,三種不退第一種他就有了,位不退,他決定不會再墮落成凡夫。修學過程當中也有進進退退,但是他能保持住底限,不會墮落到凡夫。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是底限,能夠證得這個地位,多半都是向上升的,很少往下墜落的。為什麼?佛照顧你,大菩薩會照顧你,大菩薩照顧小菩薩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護念諸菩薩,就是如來囑咐大菩薩要護念小菩薩,他要墮落的時候要去幫他一把,所以實際上墮落的就少。墮落的不是沒有,有,情執很深的,佛菩薩幫不上忙,他不覺悟,迷戀在五欲六塵,迷戀在名利之中,這個很難度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—————–
本文節錄自【淨土大經科註】309集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—————–
華藏衛視官網
http://www.hwazantv.com
Facebook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wazantv
YouTube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hwazantv
LINE
https://line.me/R/ti/p/%40dzi0277j
WeChat ID:hwazan-tv